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研讨交流一碳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成果,主题为“一马当先 ‘碳’索未来”的首届中国一碳生物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大会于2023年4月7-9日在北京化工大学成功举办。
大会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一碳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国家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生物技术卓越中心、西安市一碳化合物生物转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德国工程院院士、西湖大学教授曾安平,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张先恩教授,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黄英明处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宏翔先生,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李景明先生出席会议,多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学生代表参加会议。大会主席由谭天伟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费强担任大会主持人。
开幕式上,谭天伟、黄英明分别致辞。谭天伟指出,本次大会的召开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的实际举措,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会议主题“一马当先、‘碳’索未来”高度契合时代需求。“一马当先”是我国应对当前挑战的战略需求,也是一碳生物制造领域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追求;“‘碳’索未来”高度聚焦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必将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他希望,与会人员应进一步加强一碳生物技术学术交流,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低碳产业发展。他相信,在全体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碳生物技术的创新升华和产业发展将越来越好、硕果累累。
(谭天伟院士致辞)
黄英明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愈演愈烈,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发展共识,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中远期目标。我国在一碳化合物生物转化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加快推动一碳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研究,是推动工业制造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的重大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他相信,在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一碳生物技术专委会的引领下,首届一碳生物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大会将搭建一个优秀的知识共享、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孵化,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一碳生物技术发展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黄英明处长致辞)
会上,谭天伟、曾安平、张先恩、黄英明以及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张宏翔秘书长、李寅研究员共同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一碳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揭牌。
(揭牌仪式)
本届大会设有主会场、研究生分会场和墙报分会场3个主题会场,约250余人参会,共计22人作了报告。4月7日,在研究生分会场,来自各大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分享了最新学术成果。4月8日上午,谭天伟、曾安平、张贤恩以及马延和研究员分别作了大会报告。谭天伟分享了题为《天工开物,生物制造,改变未来》的报告,他指出作为研发创新的源头,学术界的底层技术突破对于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曾安平分享了题为《碳一生物转化:从途径突破到过程》的报告,他回顾了第三代(3g)生物炼制技术中生物固定co2方面的进展和挑战,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张先恩分享了题为《各国合成生物学路线图浅析》的报告,他深度解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官方战略;马延和在线分享了题为《二氧化碳的工业生物转化利用》的报告,他指出如何以co2为原料进行生物转化利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难题。
4月8日下午,在主旨报告、特邀报告、青年报告部分,邢新会、姜忠义、赵宗保、吕雪峰等专家学者围绕一碳生物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研究及产业化成果最新进展做了精彩分享。大会现场反响热烈,掌声不断,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现场热烈的话题交流都让参会代表们受益匪浅。
最后,曾安平致闭幕辞,他指出,基于生物技术的一碳化合物绿色转化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打开了节能减排的新格局,成为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指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他希望,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在基础学术研究、国际平台等方面互通有无,让“双碳”目标进一步深化落地,更好地造福人类。
首届中国一碳生物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汇聚了精彩观点,碰撞出思想火花,为业界同仁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成立一碳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必将助力“双碳”目标的深化落地,是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落地的生动实践。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研讨交流一碳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成果,大力开展重大政策研究和战略咨询,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助力“双碳”目标深化落地奋力攻坚。
(大会合影)